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将带动补偿器市场走向更远
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是我国战略新兴产业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制造业的重要方向,是我国抢占国际竞争制高点的重要领域。海洋资源的发展已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补偿器设备市场也有望保持景气,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的健康发展,是海洋油气资源开发的重要前提。国务院日前印发的《国内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未来海洋经济发展目标,包括海洋经济总体实力进一步提升,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2015年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等。在海洋新兴产业中,海洋补偿器制造业被摆在首位,重点发展海洋油气资源勘探开发装备、海洋可再生能源利用装备和海水利用装备。分析人士指出,国家着力扶持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并力推关键设备国产化,这对国内相关设备制造商来说是一大利好。
补偿器市场并非是人人都能享用的盛宴,这一观点被业界人士多次提及。对于我国船企及有关单位来说,要在补偿器市场的博弈中取得进步和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需要解决一系列问题。
目前全球补偿器呈现三格局态势,欧美企业处于**阵营,主要集中在海洋工程装备开发、设计、工程总承包以及关键配套设备供货;韩国和新加坡处于**阵营,在总装建造领域占据**地位;中国、阿联酋、巴西、印度和俄罗斯等处于第三阵营,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韩国:从造船老大到海洋工程老大。面对来自中国造船业的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本世纪初,韩国就奠定了高技术、高质量、高附加值发展方向,凭借在造船领域积累的优势,以三星重工、现代重工和大宇造船为代表的三大船企目前在钻井船、FPSO/FLNG、半潜式钻井平台和LNG-FSRU等**领域具备**的竞争优势,强调自主研发,并不断以总承包方式承接项目。新加坡:风雨之后,又见彩虹。新加坡拥有悠久的平台建造历史,在经历了行业的多个周期之后,目前海洋工程装备领域由吉宝岸外与海事和胜科海事主导。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良好的管理水平以及自主研发和合作开发并举的策略,目前新加坡在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式钻井平台以及传统的FPSO改造、平台维修升级方面都具备很强竞争优势,并开始涉足钻井船建造领域。其他国家也在积极介入补偿器市场。阿联酋Lamprell通过平台翻新,从90年代后期进入自升式钻井平台建造领域,凭借地理位置,目前在阿拉伯湾以及印度拥有区域性竞争优势;巴西希望通过石油开发以市场换技术复兴本国的造船业,目前已具备了建造自升式钻井平台的实力;此外印度、俄罗斯也在积极介入补偿器制造。
我国补偿器建造以国企为主导,虽然与韩国和新加坡船厂在研发实力、管理和生产效率上仍有一定差距,但发展较快,目前大部分海工产品都有涉足,特别是自升式钻井平台和半潜式钻井平台建造方面。随着海工市场持续回暖,新韩两国厂商排期较满,我国凭借较好的前期建造经验积累,加上政府政策支持以及南海油气开发带来的装备需求,以中远船务、中集来福士、中国船舶、中国重工以及振华港机等为代表的补偿器企业有望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
但是补偿器市场超强状态能持续多久?业界人士普遍感到担心。据中远船务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深水钻井船项目技术经理姜显景介绍,根据手持订单的情况,仅钻井船一项今年全球就将交付13艘,明、后两年将分别交付24艘和17艘,随着新船的陆续交付,供需关系的变化将成为新的问题。
同时,业界人士纷纷指出,补偿器市场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不容忽视,即各国对民族资源和民族产业的保护十分严重,以巴西市场为例,尽管该国抛出了33艘(座)钻井船/半潜式平台订单,但同时要求配套设备的本地化率达到55%~65%,并且必须在巴西的船厂建造。这一规定把很多企业挡在了大门之外。基于这些因素,业界人士对补偿器市场的预期在乐观之中又多了几份谨慎,而船企纷纷向补偿器市场转型的现象更让他们担忧,并呼吁相关企业要理性看待这一行业的热度,避免产能严重过剩的问题再次出现。
创伟机械认为:我国目前补偿器业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包括产业基础薄弱,研发设计和**能力薄弱、核心技术严重依赖国外,缺乏制造经验,本土配套设备严重不足,尚未树立自己的品牌等。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这些短板都将成为制约我国发展壮大补偿器业的瓶颈。专家指出,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必须分步骤解决。
**,要大力培养详细设计人才,目前我国补偿器基础设计基本从国外引进,但由于详细设计力量薄弱,补偿器建造过程中普遍存在严重的返工现象,因此,提升详细设计的水平迫在眉睫。
**,要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对海工配套设备进行分类并制定不同的发展目标,有的要率先树立自己的品牌,有的要通过引进技术和实现品牌本土化供应。
第三,要依托项目积累管理经验,改进管理模式,大力提升总承包能力,从产业链的低端逐步走向**。当前,国内对补偿器的需求比较旺盛,对我国装备制造企业来说,这是非常有利的因素,各企业应当以这一市场为基础依托,努力提高综合竞争力,并逐步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去。